日期:2025-10-09
比赛场上,18岁的张凯勋盯着屏幕,手指飞快操作,设备传感器突然“闹脾气”,数据乱了套。他没慌,冷静地和队友一起排查问题,短短几分钟,搞定!这金光闪闪的奖牌,来自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,是他和队友日夜苦练的回报。
张凯勋是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。刚进学校时,他一脸迷茫,不知道职业教育能干啥。大一加入PLC电器控制社团,彻底点燃了他的热情。课堂上学的编程知识,变成实训室里机器的精准指令,他第一次觉得,技能也能这么酷。从那以后,他一头扎进技能竞赛的舞台。
备赛的日子不好过。张凯勋和队友每天泡在实训室十几个小时,研究数字孪生技术。这技术能让机器在电脑上有个“数字分身”,听起来简单,做起来难。他们啃下硬骨头,机器夹爪在现实里灵活自如,可数字镜像总跟不上。团队跑企业找专家,熬夜改程序,两个多月才攻克难题。比赛时,面对突发状况,他们稳如老狗,靠的就是这份硬功夫。
学校不光让学生赛出成绩,还把比赛当教学的“指挥棒”。副院长吴阿莉说,技能大赛是检验教学成果的试金石。学校建了个四级培养体系:从专业社团到校级比赛,再到省级选拔,最后冲刺国赛。学生参加比赛还能换学分,热情高得不得了。2023年,学校拿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4项、三等奖5项,省级奖93项。2024年,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2项、三等奖8项,省级奖84项。2025年更猛,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2项、三等奖6项,省级奖72项。这成绩单,亮眼得很!
比赛不只磨技能,还练团队配合。张凯勋说,和全国顶尖选手同台竞技,特别过瘾。每次比赛,都像在突破自己的极限。学校鼓励学生组队参赛,团队协作、时间管理、解决问题,样样都得练。实训室里,他们从切肉机到生煎包冷冻装置,一个个项目干下来,理论和实践无缝对接。这种经历,让张凯勋从迷茫小白变成了技术大拿。
老师们也没闲着。2015年,学校在一次全国比赛中成绩垫底,老师刘洋坐不住了。他带着团队跑企业,摸清行业需求,回来大刀阔斧改课程。数据通信、网络优化,这些贴近企业实际的课程全上了。老师们还得下企业跟岗,考职业资格证,把真实项目带回课堂。现在,学校所有专业都跟比赛挂钩,比赛的赛题直接变成教学内容。比如,2024年世赛的无人机装调技术,立马进了《无人机组装与调试》课程。
建筑系的改革也很有看头。他们把比赛里的建筑工程识图、数字化施工等内容,拆成小知识点,塞进多个专业课程。比赛标准就是教学标准,比赛设备就是教学设备。学生学得实,干得也顺手。学校还建了技能集训资源库,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。这种“赛教融合”,让课堂和企业需求不再是两张皮。
比赛还帮学生找工作。2025届毕业生温家政,靠着2024年世赛的银奖,直接签了太原铁路局。像他这样,毕业就上岗的学生有1300多人。比赛的高强度训练,让学生技能突飞猛进,获奖证书更是求职的敲门砖。学校跟中国国家铁路集团等企业合作,开了“2+1”定向培养班。前两年学基础和专业技能,第三年按企业需求专项培养,毕业就拿铁路工种上岗证。6606名学生通过这模式,稳稳当当进了铁路系统。
校企合作是比赛背后的推手。企业不光出技术指导,还帮学校改教学。从赛题设计到实训设备,企业全程参与。学校还根据企业需求,开专场招聘会。2025年已经办了20多场,岗位和专业高度匹配。吴阿莉说,这种模式让学生技能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,就业率蹭蹭往上涨。未来,学校还想探索“赛事+技术服务”,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。
从实训室到赛场,再到职场,技能大赛让无数年轻人找到方向。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,证明了职业教育也能出彩。技能改变人生,比赛点亮未来。你觉得,技能大赛能给年轻人带来啥新机会?